從零開始看F1:規則、賽制與觀賽秘訣
今年3月去上海出差的時候就發現正值F1賽季,就立志明年一定要去到(發現去上海觀賽的整體成本最低).這篇文章給想要進場感受速度與激情的你一個快速上手的指南.
F1比賽概述
一級方程式賽車(英語:Formula One,也叫Formula 1或F1)是由國際汽車聯盟(FIA)舉辦的最高級別賽車比賽。名稱中的「方程式」指的是所有參賽車手和車輛必須遵守的嚴格規則。
大獎賽
F1賽車的一個錦標賽(Championship)代表一年份的賽季(Series),而每一個賽季中又包含了許多站的分站,稱為「大獎賽」(法文:Grand Prix or 直接稱呼為GP)。F1賽季通常從3月持續到12月,2025年賽季涵蓋全球24站大獎賽。每年約有10支車隊參賽,每隊派出2名車手。
雖然歐洲是F1的傳統基地,舉辦約半數比賽,但如今F1已風靡全球,越來越多大獎賽在亞洲、中東和美洲舉行。
- 年度冠軍:根據積分系統,產生『年度車手世界冠軍』和『車隊世界冠軍』各一名。
比賽週末結構
F1比賽通常在一個週末內完成,包含以下三個主要部分:
練習賽(Free Practice):通常有2-3次練習賽(又稱為FP1/2/3),每次約1小時,車手與車隊測試賽車設定、適應賽道並制定策略,關於自由練習細節可以參考這篇.
排位賽(Qualifying):決定正賽起跑順序的關鍵環節,通常在週六下午舉行,採用三階段淘汰制。
正賽(Main Race):週日的主賽,車手在指定圈數內爭奪名次,是比賽週末的高潮。
F1比賽規則
賽道與比賽距離
每條F1賽道的設計獨一無二,長度通常在4至7公里之間。
比賽總距離約為305公里(摩納哥除外,因其賽道較短,約260公里),車手需完成指定圈數。
例: 銀石賽道每圈約5.9公里,需跑52圈。比賽通常持續1.5至2小時,2小時為上限。
英國銀石賽道 |
起跑與完賽
靜止起跑(Standing Start):所有賽車在起跑線上靜止,當五盞紅燈熄滅後比賽正式開始。起跑是比賽中最緊張的時刻,車手需爭奪位置。
完賽條件:車手需完成全部圈數,或在2小時限制內盡可能跑完最多圈數。
比賽結束時,前10名車手獲得積分。
安全規則
為了確保比賽安全,F1有一些特殊規則:
安全車(Safety Car):當賽道上發生事故或危險情況時,安全車會出動,帶領所有賽車減速行駛,禁止超車。
虛擬安全車(Virtual Safety Car, VSC):要求車手在指定速度內行駛,用於輕微事故或清理賽道。
紅旗(Red Flag):當比賽因嚴重事故或惡劣天氣無法繼續時,會暫停比賽,車手返回維修區。
安全車也太帥
違規與處罰
F1對違規行為有嚴格監管,常見違規包括:
不當超車:例如在危險區域強行超車。
違反賽道限制:多次駛出賽道界限以獲取優勢。 處罰方式包括:
- 5秒或10秒的時間處罰,加到比賽總時間。
- 退後起跑位(如下一場比賽從較後位置起跑)。
- 嚴重違規可能導致停賽或取消資格。
F1賽制的亮點
排位賽(Qualifying)的緊張刺激
排位賽決定正賽的起跑順序,採用三階段淘汰制(Q1、Q2、Q3):
Q1(18分鐘):所有20位車手參與,最慢的5位被淘汰。
Q2(15分鐘):剩餘15位車手競爭,最慢的5位被淘汰。
Q3(12分鐘):最後10位車手爭奪桿位(Pole Position,即第一位起跑)。
排位賽的緊張感來自車手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跑出最快單圈,考驗技術與膽識。
策略的藝術
看過最新F1電影的都知道,F1比賽不僅比速度還比策略:
進站換胎(Pit Stop):車手必須至少使用兩種不同硬度的輪胎(硬胎、中性胎、軟胎),進站換胎的時機至關重要。
DRS(可調節尾翼):在指定區域,車手可開啟尾翼降低空氣阻力,幫助超車。DRS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,增添比賽的策略性。
F1換胎策略的核心要素
- 輪胎種類與規則
- 乾胎(Dry Tyres):F1提供三種乾胎,由輪胎供應商倍耐力(Pirelli)供應:
- 軟胎(Soft,紅色標記):抓地力最高,速度最快,但磨損快,適合短距離或排位賽。
- 中性胎(Medium,黃色標記):平衡速度與耐用性,常用於比賽中段。
- 硬胎(Hard,白色標記):耐用性最高,速度較慢,適合長距離策略。
- 規則要求:
- 正賽中,車手必須至少使用兩種不同硬度的乾胎(除非比賽因下雨全程使用濕胎)。
- 排位賽進入Q3的車手,必須在正賽中使用Q2最快圈速時的輪胎起跑(稱為「Q2輪胎規則」),這影響比賽初期的策略。
- 濕胎(Wet Tyres):
- 中雨胎(Intermediate,綠色標記):用於潮濕但非大雨的賽道。
- 全雨胎(Full Wet,藍色標記):用於大雨,抓地力強但速度慢。
- 當賽道潮濕時,車隊可根據天氣變化靈活更換濕胎或乾胎,無硬度要求。
- 乾胎(Dry Tyres):F1提供三種乾胎,由輪胎供應商倍耐力(Pirelli)供應:
- 進站換胎(Pit Stop)
- 定義:車手進入維修區(Pit Lane)更換輪胎、調整賽車或進行維修,稱為進站。一次高效的進站通常只需2-3秒。
- 時間成本:進站會損失約20-25秒(視賽道而定),因此車隊必須精確計算進站的時機和次數。
- 限制:每場比賽的進站次數沒有限制,但過多進站會因時間損失影響名次。
- 換胎策略的類型
- 一停策略(One-Stop):進站1次,使用兩種輪胎(例如中性胎→硬胎)。這是常見策略,減少進站時間,適合耐用性高的賽道(如蒙札)。
- 兩停策略(Two-Stop):進站2次,使用三組輪胎(例如軟胎→中性胎→軟胎)。適合輪胎磨損高的賽道(如新加坡),追求更快的圈速。
- 多停策略(Multi-Stop):進站3次或更多,較少見,通常在特殊情況(如安全車出動或天氣變化)使用。
- 不換胎策略:極少見,僅在比賽因天氣全程使用濕胎或特殊賽道(如摩納哥)可能實現,但風險高。
影響換胎策略的因素
- 賽道特性
- 高磨損賽道:如新加坡、匈牙利,賽道彎道多或路面粗糙,輪胎磨損快,車隊可能選擇兩停策略,使用軟胎追求速度。
- 低磨損賽道:如蒙札、銀石,輪胎耐用性高,車隊傾向一停策略,使用硬胎跑更長距離。
- 超車難度:在摩納哥等超車困難的賽道,車隊可能選擇提前進站(稱為「Undercut」)以獲得乾淨賽道,超越前方車手。
- 天氣條件
- 乾地比賽:車隊根據輪胎磨損和比賽圈數預測最佳進站時機。
- 濕地比賽:天氣變化(如雨停後賽道變乾)可能促使車隊從濕胎換到乾胎,或反之。準確預測天氣是關鍵。
- 混合天氣:如比賽中途下雨,車隊可能臨時調整策略,增加進站次數。
- 比賽情境
- 安全車(Safety Car)或虛擬安全車(VSC):當安全車出動時,車手減速行駛,進站的時間損失減少(稱為「便宜進站」),車隊可能抓住機會換胎。
- 競爭對手策略:車隊會監控對手的進站時機。例如,如果對手提前進站,車隊可能推遲進站(稱為「Overcut」),利用新胎的抓地力後期追趕。
- DRS(可調節尾翼):新胎的抓地力有助於在DRS區域超車,車隊可能選擇軟胎以爭取進攻機會。
- 車手與車隊表現
- 賽車性能:如紅牛在空氣動力學賽道表現強勢,可能選擇激進的軟胎策略;法拉利可能偏向穩定的硬胎策略。
- 車手風格:如維斯塔潘擅長管理輪胎,可延長使用時間;新手車手可能需要更頻繁進站。
- 進站時機:
- 車隊會讓車手提前進站,換上新胎,利用新胎的優勢超越對手。 這種策略在對手輪胎性能下降時特別有效。
- 車隊則會讓車手盡可能晚進站,利用舊胎在賽道上多跑幾圈,等對手進站後,再換上新胎,拉開與對手的距離.
- 有些車隊會採用合作策略,例如讓一輛賽車採用Undercut,另一輛採用Overcut,以增加勝算.
積分系統
正賽前10名車手獲得積分,分配如下:
第1名:25分
第2名:18分
第3名:15分
第4-10名:12、10、8、6、4、2、1分
車隊積分:則是兩位車手積分的總和。
2025年起,最快單圈積分已被取消。
衝刺賽介紹
2025年有六站比賽設有衝刺賽(Sprint Race),分別為中國、邁阿密、比利時、美國、巴西和卡達。這是一場約100公里的短距離比賽,無需進站換胎,前8名車手可獲得積分(8-7-6...1),為正賽增添額外競爭。衝刺賽讓比賽週末更刺激,吸引新手觀眾。
觀賽的必知實用術語
以下是一些F1常見術語,可以讓第一次觀賽者更快進入狀態:
桿位(Pole Position):排位賽第一名,享有最佳起跑位置。
進站(Pit Stop):車手進入維修區換胎或維修的過程。
- DRS:全稱為Drag Reduction System (減阻系統)/可變尾翼,允許車手在賽道上的特定區域打開尾翼,以減少空氣阻力,增加速度並更容易超車.
底盤(Chassis):賽車的主要結構,影響性能。
空氣動力學(Aerodynamics):影響賽車速度與穩定的設計。
如何享受比賽
關注車手對決:例如頂尖車手之間的競爭(如漢米爾頓vs維斯塔潘)。
留意車隊策略:進站時機、輪胎選擇和DRS使用是比賽的亮點。
善用轉播畫面:比賽直播會顯示計時螢幕,標示車手間的差距和圈速。
車手與車隊的無線電通訊也能讓你了解策略決策。
推薦賽站
以下是2025年F1賽季的幾個經典與新興賽站,適合新手觀看,並附上各站的時間特色(時間以當地時間為準,部分賽站因時區或特殊安排有獨特時間表):
摩納哥大獎賽(5月23-25日,蒙地卡羅)
特色:狹窄的街道賽道,考驗車手技術,超車難度極高,被譽為F1的「皇冠上的明珠」。
時間特色:正賽於週日14:00舉行,與歐洲其他賽站一致,適合歐洲觀眾觀看。摩納哥的比賽通常在白天進行,陽光明媚的環境增添豪華氛圍。
蒙札(意大利,9月5-7日)
特色:有「速度聖殿」之稱,賽道以高速直道聞名,超車場面頻繁,適合喜愛激烈競爭的觀眾。
時間特色:正賽於週日14:00,標準歐洲時區安排,適合全球大部分觀眾同步觀看。意大利的夏末天氣通常溫暖,賽道氛圍熱烈。
銀石(英國,7月4-6日)
特色:歷史悠久的賽道,1950年舉辦首場F1世界錦標賽,高速彎道與英國車迷的熱情氛圍是亮點。
時間特色:正賽於週日15:00(英國夏令時),比其他歐洲賽站稍晚,方便北美觀眾在上午觀看。銀石的天氣多變,可能影響比賽策略。
新加坡大獎賽(10月3-5日,濱海灣)
特色:F1最著名的夜賽,賽道在城市燈光下閃耀,視覺效果驚艷,安全車出動機率高,增添變數。
時間特色:正賽於週日20:00,為夜間比賽,適合亞洲和澳洲觀眾,也因時差吸引歐洲晚間觀眾。夜賽的炎熱潮濕天氣考驗車手耐力。
拉斯維加斯大獎賽(11月20-22日,拉斯維加斯)
特色:新興賽站,沿著拉斯維加斯大道的高速賽道,結合娛樂與賽車,吸引全球目光。
時間特色:正賽於週六22:00(當地時間),為夜賽,適合美國西岸觀眾,也因時差讓歐洲觀眾在週日凌晨觀看,增添獨特體驗。
日本大獎賽(4月4-6日,鈴鹿)
特色:鈴鹿賽道以技術性彎道和高速路段聞名,是車手最愛的賽道之一,經常上演精彩對決。
時間特色:正賽於週日14:00,亞洲時區安排,適合亞洲和澳洲觀眾,歐洲觀眾需在清晨觀看。春季的鈴鹿天氣溫和,偶有降雨增添挑戰。
留言
張貼留言